当前位置:首页 >> 廉政教育 >> 廉政故事 >> 初心·故事丨黄克诚:抓党风,"不怕撕破脸皮"

初心·故事丨黄克诚:抓党风,"不怕撕破脸皮"

发布时间:2019-07-05 浏览次数:4228次 【字体:

1986年冬,84岁的黄克诚躺在病床上,随着身体各器官逐渐衰竭,他清醒的意识渐渐减少,常常是前一分钟还在和家人说话,后一分钟却说起枪炮和“爆炸”。冷不丁地,他着急地说:“我得赶快去朱总司令那里报告情况!”

战火中,他是冒着枪林弹雨冲在最前面的勇士;新中国成立后,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;改革开放初期,他是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……这位奋斗一生的老党员,对党的一片初心从未改变过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又回到了朱总司令在一线指挥的红军时代,又回到了那支衣衫破烂却能披荆斩棘的革命队伍!


黄克诚同志像

1902年10月1日,黄克诚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靠父辈们每家抽一担谷子作学费才上了学。1922年,黄克诚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。因校方克扣学生伙食费,学生们发起驱逐反动校长的斗争,黄克诚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。他潜心研读《共产党宣言》等书籍,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,逐步选择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。

1925年10月,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。“我的这个决心不是轻易下定的,而是认真、郑重的,经过长期考虑的,因而是不可动摇的。”后来的他在回顾入党经历时这样写道。

战火硝烟中,他是第一个冲上城墙的大队政委

黄克诚很早就投身革命,从北伐战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从中央苏区的五次反“围剿”到两万五千里长征,他都身先士卒,英勇作战。1930年4月,黄克诚被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,任第八大队政治委员,从此开始在彭德怀的麾下征战疆场。

红五军攻打修水县城时,由于城墙坚固,城内又有国民党正规部队坚守,因而很难攻入,担任主攻的第五纵队发起多次冲锋,都被敌人压了下来。这时候,黄克诚请缨道:“司令员,请容许我带领第八大队再攻一次!”

这是黄克诚到红军后第一次参加攻城战斗,他对兵力重新做了一番调整后,一声令下,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,手握钢枪背插大刀带头往前冲。他边冲边开枪,冲到城墙下又攀着云梯“嚓、嚓、嚓”地往上爬。

八大队的将士们看见大队政委跑在最前面打冲锋,斗志更加高昂。黄克诚第一个飞身跃上修水县城的城墙,他打开了缺口,取得了战斗胜利。军长彭德怀走上城墙,四处询问第一个冲上城墙的戴眼镜的人是谁?八大队的官兵回答说:“那是我们新来的大队政委黄克诚!”彭德怀走到黄克诚面前高兴地说:“打一仗认识一个人,打修水让我们认识了黄克诚。”


1941年12月,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、政治委员的黄克诚

心系群众建海堤 不求功名铸丰碑

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黄克诚率部转战晋冀豫,南下豫皖苏,开展敌后游击战争,建立和巩固根据地。1940年,黄克诚率部挺进苏北,正遇海潮成灾,满目疮痍,难民遍野。在此之前,国民党政府修筑了一道海堤,但由于各级官员层层克扣,偷工减料,海堤很不牢固,海潮一到,一冲即溃。

黄克诚目睹老百姓背井离乡的凄惨状况,决心发动军民自力更生,重新修筑海堤,战胜水灾。他明确表示:“建海堤是一件关系到海边民生的大事,再困难也要修筑。这不仅仅是修一道堤,也是筑起新四军和新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坚固纽带。”

黄克诚和阜宁县政府采取发行修堤公债、以工代赈的办法,动员了上万民工,军民一齐上阵,身为师长的他也拿起铁锹,融入到人潮之中。1941年7月底,全长90华里的海堤终于修成,海潮奔腾而来,高大坚固的新堤在巨浪冲击之下岿然不动,经受住了考验。大家的欢呼声响成一片,人们从心底发出了对新四军、对新政府、对共产党的赞叹。

阜宁的群众提出,要把这条堤命名为“黄公堤”,黄克诚坚决不同意,他说:“这不是我个人力量所为,是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,况且我们共产党不搞个人崇拜,绝对不能这么干。”

身处逆境时坦然处之,无论何时都坚持党性原则

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黄克诚都坚持党性原则,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路线,对错误倾向从不盲从和苟同,即使个人遭受不公正待遇也在所不惜。

1959年7月,黄克诚参加在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,他以共产党员忠诚坦白和光明磊落的胸怀,直言不讳地向中央提出纠正“大跃进”和“人民公社化”运动中的“左”倾错误的建议。这次庐山会议给他带来了厄运,除被定为“右倾机会主义分子”和撤职外,头上又加了一个“反党集团”的罪名。黄克诚很快从内心痛苦中挣脱出来,将个人荣辱进退置之度外。他在接受审查期间,闲住家里,心中依然牵挂着老百姓的苦乐。他经常到郊区去看庄稼的长势,找老农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。

文化大革命中,他被关押审查,身心遭到严重摧残,但始终保持铁骨铮铮的节操,对党,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信心,同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,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顾问。中央军委要身患多种疾病的黄克诚先休息养病,但黄克诚对军队工作十分关心,每天都要让秘书为他读报、读文件,每当军队领导来看望他,向他汇报工作时,他总是认真地听,关切地询问情况,毫无保留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


1978年,黄克诚在三〇一医院治疗期间,夜读批文

以“不怕撕破脸皮”的勇气抓党风

1978年12月,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,黄克诚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。他不顾年迈体弱,视力衰退,以顽强的毅力,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,奋斗不息。

当时,党内思想、作风、组织不纯的问题相当突出,黄克诚清晰地看到这些问题,他明确表示:“我赞成陈云同志的意见,纪律检查委员会要抓党风,要整顿党风,要从思想上、组织上、作风上转变党风。”在他的参与主持下,1979年1月,中央纪委召开全体会议,研究制定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和作风建设的具体措施。同年11月,由中央纪委起草的《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》,以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名义联合发出。

抓党风,黄克诚“不怕撕破脸皮”。1980年1月,曾与黄克诚共同浴血奋战的老部下为了欢迎、欢送干部,在京西宾馆花400元公款吃饭。有人举报此事,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是老部下而放宽要求,他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,并指示:要查。最终,老部下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,并作了检讨。当时也有人为此事说情,但黄克诚却说:“越是老部下,才越要严格要求,不然怎么服众?”

1980年10月,商业部部长等人到丰泽园饭庄吃客饭,搞特殊化,少付钱。丰泽园一位年轻厨师给中央纪委写信反映了此事。中央纪委立即派人调查,发现情况属实,遂根据黄克诚指示,向全党发出通报,批评了这种不正之风。《人民日报》还发了报道,当时此事在高级干部中影响很大。

黄克诚常说,打铁先要本身硬,正人先正已,只有严于律己和具有高度原则性,无私无畏的人,才能向违法乱纪和种种不良倾向作斗争。他要求纪检部门的同志在端正党风过程中,要拿出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来,负起责任,将个人利害置之度外。


1979年1月4日至22日,陈云(右二)、黄克诚(右一)出席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

“我黄克诚是没有什么后门可走的”

正人必先正己。黄克诚直到晚年,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优良作风。他住的是一座五十多年前盖的房子,由于年久失修,房顶多处出现裂缝,下雨时要用脸盆接水,墙皮也大片剥落。管理部门曾提出拆掉改建,黄克诚嫌花钱太多,没有同意。他说,把漏雨的地方修补一下就行了。直到他去世,房子始终没有翻修。

1982年9月,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黄克诚被选为中央纪委第二书记。他不顾80多岁高龄,忘我地工作,每天不是听汇报,就是审批文件、处理来信来访。

黄克诚身体本来就比较差,晚年更是多种疾病缠身。工作人员曾数次劝他到外地疗养。他说:“我身体不好,出去还要带一些人照顾,花钱太多,太麻烦下边,还是不出去好。”后来直到去世,黄克诚一次也没有去过外地疗养。

黄克诚不仅严格要求自己,而且也非常注意严格要求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。他教育儿女的一条“家训”就是,“你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才,不要靠我的什么‘关系’‘后门’,我黄克诚是没有什么后门可走的”。

黄克诚病重卧床以后,仍然时时关心党风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,关心改革开放的形势。他让秘书给他读文件,请看望他的人介绍情况,听到某些腐败现象时他痛心疾首地说:“要严办,不能姑息!”

1986年12月28日,黄克诚在北京逝世。与他长期患难与共的妻子唐棣华亲拟一副挽联:

为人复何求,少逢国危,坚信马列,青年从戎,毕生尽瘁,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!

即死无憾矣,仰不愧天,俯不怍人,国运日兴,人才辈出,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。

(文字整理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芳源 资料来源:《红色将帅·十大大将》 姚有志主编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《黄克诚传》 《黄克诚传》编写组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)

附件下载:暂无下载地址